据民政部公布最新统计数据,2013 年,我国结婚人数达到 1346.9 万对峰值,此后,结婚人数连续 9 年下降,2022 年中国结婚人数为 683.3 万对。
但办婚礼似乎是另一件事,今年以来,婚礼行业重新回暖,身边举办婚礼的人也多了起来。
【资料图】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参加过印象深刻的婚礼?在众多的婚礼中,有的更讲究排场,有的更侧重意义。我们常说 " 人生四大喜 ","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对于 " 婚礼 " 上的新人来说,这无疑是人生中再重要不过的事情了。
不过,当我们为新人的结合而感到高兴并送上祝福的时候,也可以试着用人类学的视角去观察,婚礼对于人的意义,以及婚礼上各种流程和节目的意涵。
讲述|黄剑波
来源|《成人及成为人类学家:人类学 60 讲》
01.
婚礼:作为一种过渡仪式
爱情作为一种激情,多少会涉及到 " 海誓山盟 " 式的深情许诺,然而如果当你遇到的是一个 " 渣男 " 或者 " 海王 " 时,那些感人的许诺也不过是让你感动一时的虚假浪漫。为了达到真正的 " 天长地久 ",一对情侣就需要在社会的参与和监督下,来确立 " 白头偕老 " 的婚姻契约,即使我们现在的婚姻已经渐渐失去了这种意涵。
而社会的参与或者算是一种见证,也意味着在传统意义上一个人开始真正组建社会最小单元——家庭。婚礼不仅标志着对伴侣的深情许诺,更是主体真正融入社会的 " 通过仪式 "。
从生命史的角度来说,从自己的原生家庭开始分化出来,再形成自己的家庭,这是人的一生当中一个重大的转变,是从一个生命阶段到下一个生命阶段。而这个转变的过程,在我们全世界人类社会当中,都会有形式各样的仪式。在我们中文里,爱情到婚姻,原生家庭到新生家庭,这中间的仪式或者礼仪都被称作 " 婚礼 "。
人类学和民俗学研究把标志一个人从一种社会地位转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时所举行的礼仪,称为 " 过渡礼仪 ",人类学家认为过渡礼仪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学等方面的意义。" 婚礼 " 也是一种人的生命过渡礼仪。
《家有喜事》在婚礼中,我们可以看到太多的象征物,这些象征或者说符号,往往代表着社会和文化的期许。在非洲恩丹布人中,对于颜色,有着白、红、黑的三色等级分类。象征健康、纯洁、繁荣的白,与力量、强权、财富的红,以及邪恶、灾难、疾病的黑。考虑到婚姻与生育的直接关联,当地人为了影响生育,会选用不同颜色食物、器具。
传统中国汉族婚礼的主要色调一定是红色的,一方面汉族人喜欢红色,另外一方面,在汉族人的眼里,红色象征着喜庆热闹。而在汉族人的丧事上,则以白色为主,一般认为这象征着一种极度的伤痛,人们的脑海中是空白的,或者不宜在如此悲痛的时刻采用其他颜色,因为任何白色以外的颜色,好像都具有一种悲痛以外的心情。
而我们大家也都知道,在西方的婚礼中,新娘一定是穿着白色的婚纱,白色在这里就代表着纯洁和高贵。与之对立的是在西方的葬礼上,人们会以黑色调的服饰为主。
但在当下中国人的婚礼中,用红色还是用白色,似乎从来不是什么太大的禁忌,如果你自己办过婚礼,或者参加过朋友们的婚礼,很有可能新娘就穿了一套白婚纱。
因此,中国当代的汉人婚礼,正充斥着这样一种关于颜色,以及它背后所隐含的不同结婚礼仪的多元融合。这里面不仅充满了中西合璧的元素;人们还借鉴了西方在教堂里类似于表演性的感人仪式,当然,其实用维克多 · 特纳的话来说,几乎所有的仪式都具有一定的表演性。
中国汉人也非常需要这种 " 表演性 "。于是,在婚礼仪式当中,见证许诺部分,新娘开始穿上了象征纯洁的婚纱,而新郎则穿着西装,在司仪的问答和主持下来完成这样一场极具表演性,同时又非常希望得到在场所有人的见证。这种新的礼仪形式,是传统汉族婚礼所没有的,在借鉴西方教堂婚礼的同时,人们也创造出了这样一种礼仪形式。
《喜宴》不仅如此,有的时候,新娘的父亲还需要现场亲手将新娘交在新郎的手上,甚至发表一通感人的演说。而新郎也会在所有亲友的见证下,对新娘做出郑重的许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服装、形式的模仿和借鉴,还有它本身就具有的象征性,即婚姻是一种两个人甚至两家人建立关系的契约形式,而婚礼就是缔结这一契约的重要时刻。
一般在喜宴敬酒的环节,新娘又会换上红色的中式礼服,就像李安在电影《喜宴》里的中式婚礼的颜色设定一样,中国人在喜庆热闹的事情上,都会以红色作为主色调,这也体现在我们每年的春节活动里,是中国人最具代表性的颜色偏好。人们在中西元素间的切换,无非是想借由尽可能的象征性来进行表达。
02.
婚礼,一种成熟的标志
在中国汉人的婚礼中,还有一些重要的象征,是关于生育的。在传统的中国观念中,婚姻往往预示着生育。关于生育的象征,则集中在洞房中的礼仪里。你会发现,在婚礼当中,总是不会缺少儿童的,特别是男性儿童。这里的背景原因我们可想而知,就是在男权社会里,这种 " 重男轻女 " 的思想司空见惯。
而在新人的床铺上,往往还会撒上谐音为 " 早生贵子 " 的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可以说,对于生育的象征几乎贯穿在婚礼的始终。
《喜宴》另一个对于生育或者性的隐喻则往往出现在洞房当中。前面我们提到,在中国的婚礼中人们喜欢用红色,象征着红火热闹,这不光是意味婚礼需要这种热闹的氛围,也象征着新人在未来的婚姻生活中也会红火热闹。这种红火热闹要通过婚礼的一些节目来不断暗示,那就是 " 闹洞房 "。
我们似乎只有在闹洞房的过程中,才不避讳生活中少有提及的 " 性 "。当然,每年我们也都会看到一些地方因为 " 婚闹 " 过头而发生的悲剧。但在中国汉人这样一个日常羞于性表达的民族来说,婚礼中极具性暗示的游戏之所以被允许出现,无疑有种种重要的寓意。
首先,从这场婚礼开始,新人的性行为变成一种合法的,或者是被大家认可的。其次,在重视生育的观念下,为了生育而进行的性行为,也将会得到鼓励。
人的成熟有生物学意义的性成熟作为标志,但由于人的性行为总是被其社会和文化所界定,因此对于性成熟的标志也需要有配套的社会和文化认可,在婚礼的这一天,所有暗含着性、生育的象征性仪式或者礼仪、游戏,甚至是表演性的节目,都在向众人昭示着,这对新人的成熟。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婚礼,是人 " 成熟 " 的标志。
《喜宴》今天有很多年轻人,虽然会去领结婚证,但已经不愿意办婚礼了,或者不会像从前那样大张旗鼓去办,会认为那种仪式感既过于传统,又太累,反而有时候会不得不屈服于父母长辈,才回老家办一次酒席,对于传统与现代,复杂或者简化,还有中西合璧,其实都是在 " 婚礼 " 这样一个重要的人生节点,所要进行的表达。
不论形式如何,哪怕是 " 裸婚 ",都有着我们当代人对于婚姻的理解,同样也会以不同的形式和象征呈现出来。
03.
礼物:新身份和地位的确立
除了成熟的标志外,婚礼是人的一个重要身份转变的过渡礼仪。一个人从此告别过去的原生家庭,而组建自己的新生家庭。而在这一过程中,并不单单指的是,一个女生变成了妻子,一个男生变成了丈夫这样的身份转变,还有在新家庭中人们的地位关系,或者在人类学或社会学的学术用语叫做 " 新的结构的确立 "。
具体的体现是,首先,婚礼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 " 改口 "。新郎新娘互相称呼彼此的父母为自己的父母,这是一个重要的象征。一方面,新郎新娘从此成为生活的共同体,所以他们视彼此的父母为自己的父母;另一方面,则象征着新郎新娘在彼此原生家庭或家族中地位和身份的确立。
现在多数在这个环节中,是由新人为双方父母敬茶,并且尊称对方父母为 " 爸妈 ",父母也会做出应答,并给新人以礼物或红包。这是婚礼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象征着双方父母对这对新人的认可。
《喜宴》这也揭示了这个过程的另一个象征性含义,就是确立双方在彼此原生家庭或家族中新的身份地位。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新人双方所要经历几乎相同的过程,这就好像男女达到了一种 " 象征性 " 的平衡。
在西北有的地方,从接亲到新娘进新郎家门,有着一系列由双方家族中女性来完成的礼仪。他们称这一系列礼仪为 " 结缘法 ",这是借由佛教的词语在新人婚礼中的象征性表达。
我在这里具体举两个例子,首先是新郎的迎亲队伍到达新娘家时,新郎队伍中的女性亲友会上前与新娘家送亲队伍中的女性亲友接洽,并且赠送荷包,象征两家人从此有了姻亲关系,或者更像是一种缔结盟约的信物赠予。
其次,是在新娘来到新郎家时,男方家的女性亲戚早就等在了家中,等待着第二次对新娘的 " 结缘法 " 仪式的开始。新娘在来到新郎家后,会与新郎的女性亲戚逐一认识,并且互换礼物,或者红包。这一礼仪是对新娘在男方家庭中新的身份地位的认可和确认。结缘法的整个过程,通过双方女性亲戚的礼物互换,来表明这是双方家庭姻亲关系和新娘身份地位的确立。
04.
婚礼,婚姻秩序的象征
正如维克多 · 特纳所说,仪式是象征性的浓缩。那么,婚礼,就是婚姻秩序象征性的浓缩。婚姻作为一种契约形式,不仅承认这对新人的成熟、和双方的性合法地位,以及两位新人在彼此家族中新的身份地位的确立,其中的一些仪式也象征着两位新人在未来婚姻中的秩序。
这是因为,婚姻不仅是生育的合作,还有经济的合作,两位新人在未来的婚姻中会共同经营他们的经济生活。中国的一些地区就有 " 抱斗抢账 " 的习俗。两位新人在洞房中完成一系列仪式,最后的一个节目就是抢夺压在新床各角的红包,红包里塞着数额不等的钱,最终看新郎和新娘谁抢的钱数多,则象征着在未来的婚姻生活中,由谁来管理两人的共同账务,还有谁是两人共同经济的主要收入来源。
除了有象征未来经济合作的礼仪节目,我们前文也捎带提了一些,我们经常容易把一些热闹的礼仪节目玩得过火甚至 " 恶俗 "。但既然恶俗,那为什么还要保留或者被允许呢?我们用维克多 · 特纳关于仪式过程中 " 反结构 " 这一理论也许可以解释。
维克多 · 特纳把仪式看作是象征性的浓缩戏剧,并且通过仪式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冲突,而在仪式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一些模糊的或者是身份逆转的过程,他认为这种身份的临时性逆转,正是为了解决显而易见的身份和地位冲突。
《喜宴》当然,这是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 " 婚闹 " 等等婚姻相关的现象,人类学更多是为了解释这种现象的成因。如果这种安排,出现在了我们自己的婚礼中,或者好朋友的婚礼中,我们应该接受,或者参与其中吗?
当代人对于爱情的理解,背后往往存在着更多与自由、独立、乃至平等的预设。而传统婚礼中的各类具有表演性质的象征环节,比如 " 生育 "" 乱伦 " 等等与现代爱情婚姻理念相冲突的节目,自然会引起我们的某些不适或者反感。
还有近几年兴起的一些复古 " 婚礼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人是非常讲究 " 礼仪 " 的,而对于汉代或者唐代婚礼的美好想象和复原,也许正在逐渐消减类似于 " 婚闹 " 那样引起我们当代人不适和反感的 " 奇葩 " 表达。就像我们的观念一样,婚礼的形式也从来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对应着我们所处社会文化对于婚姻的某些定义和观念,婚礼上的象征性表达,也在随之改变。
婚礼就像爱情一样,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同样也随着时间的变化在不断变迁。但婚礼与爱情不同,爱情是一种表达,而婚礼更多的是一种表演。
在各种各样极具象征性的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文化中对于婚姻的界定,婚礼首先象征着婚礼中新郎和新娘的成熟,人们对双方性合法化的认可,对彼此在各自家族中新的身份地位的承认,即便是很多选择不办婚礼、甚至不领证结婚的年轻人,其实假如已经达成了长期生活在一起的默契,并且能够真的 " 白头偕老 "" 百年好合 "" 和谐美满 " ……这比任何对外界和世人作出某些象征性的表达要更重要。
毕竟,我们都知道," 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 ",两个人共同生活的幸福度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未来婚姻家庭的生活与言说,关于家务劳动与性别角色分工、父职和母职的想象,则都从婚礼,这一成熟的标志而开始。
婚礼举行之后,就进入到了具体的新的身份与新的家庭生活中,在这里面我们就会看到柴米油盐的生活琐碎,对于自己还是个孩子的年轻人来说,在面对谁来做饭、洗碗、打扫房间还有洗衣服这些种种家务来说,都会是一个新的挑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