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们上线了一期关于高考报考的,这期节目讲述了一个「最公平」的报考系统,身处其中的人们为了利益最大化,把公平的报考变成了一场带有赌局色彩的「博弈」。如果你还没来得及听这期节目,可以在文末扫码订阅收听。你将会听到报考结束前的一分钟发生的,走向截然不同的故事。
采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系统不仅决定了每一个内蒙考生报考时的命运,也影响着他们之后的选择。有考生告诉我们,冲进最好的学校后,学业和工作让自己迷茫;也有考生告诉我们,「吃了亏,所以从事了报考行业」。
(资料图片)
在这期番外中你将会看到,经历报考后,系统还在怎么影响着大家的人生?
「第一年完全是懵的。」
2007 年是内蒙古网报系统的第一年试点,对于我们考生个人来说是比较懵的,因为也没有参考,也没有人给你指导。学校会提供一个类似于培训的东西,但不是很正规。比如学校会开放机房,提供一个很好的设备和一些基本的说明,类似于说今年我们的报考有一个相关的新规定和新流程。
因为我要选的是哈工大,对我来说好像是比较高了。报的时候发现自己选的学校都不行,进去位置都是靠后的,所以我后来选的学校都是一些备选的。我好像是排名第二,要了四个。
我是比较保守的,当时觉得那就选一个内蒙古自治区外的,只要不是内蒙古的学校,然后区外的差不多的这个排名就好,而且专业也是随机的。我最后报了一个材料成型专业,四大天坑嘛,生化环材。
在我自己的认知里面,我是会觉得内蒙报考制度优势比劣势会大一些。大家像打仗一样,或者是像赌博一样的体验,你有深度的参与感。可能每个内蒙古的考生都对自己填报志愿那个时间点特别有印象。也是一个时代嘛,可能就这十年的人有过这个体验。
「当时的选择不是特别差,但也不是特别好。」
那个时候说实话就是不是很懂,对这个方面也没有概念。当时我确定要去北京,北京的学校就那些所嘛,就大概去做了一些筛选,每个学校去录入试一下,我感觉也就是试了三四所学校。很多专业你甚至不知道是学什么的、是怎么样的、是不是他们学校的好专业,当时报得确实还是有点随意。受到自己认知局限的影响比较大,所以造成自己当时做的选择也不是说特别差,但也不是特别好。
我们 2010 级的话,因为有一些省份比如四川重庆,他们是平行志愿,还是在不知道自己分数的情况下就去报名了。当时感觉我们这个系统对于他们这种盲报来讲,还是很先进的,当时是这么觉得。
参加工作以后,你就会发现你的学校、专业其实最起码是很多企业里面的一个敲门砖。如果说自己高考的时候就选择一个计算机专业,可能情况就完全不一样。
但是没有那么多如果。所以也只能是说,以前的抉择没做好,也没有办法,只能是现在手里有多少牌,就按照现在的牌去打。
「分数决定了你所在院校的层次,没有必要押最后的几秒钟。」
我当时是自己报的,我就吃了这个亏哈哈,所以后边从事这个行业嘛。毕业以后所从事的工作和我自己的预期完全不符,相当于我现在就是转行去做这个工作,我是学交工的。
佳勋:交通工程?
吴老师:对。
家里边也同意,自己也选择,当时我就想当包工头。
佳勋:但是学了之后发现和自己想的差得很多?
吴老师:对。
其实我那个志愿是报得很烂的,不仅没考好还没报好。我是以专业第二进去的,而我们专业要 32 个。现在自己做这个工作,自我之后我的弟弟妹妹们就很重视报考了。
内蒙的话可以说是这样的:心理素质不好的人就不敢往最后去押。但其实等你把未来想通的时候,你会发现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这个问题就很好避免。
咱们内蒙来说,财大的会计的分要高一点,农大的会计的分要低一点。但事实上,你在财大学会计和你在农大学会计,对今后的就业来说又有多大的区别?所以学生只要想通了这个事情,就没有必要去押这个最后的这个几秒钟了。你的这个分数其实已经大致决定了你所在的一个院校层次,不用太过纠结非得去哪个学校的什么专业。
「利润最好的时候,时薪 4000 元。」
大家好,我叫小橙,我现在是一名教育咨询行业的创业者,主营业务是高考志愿填报。
大一的时候我就有了这个想法,在自己大一升大二那个暑假回家帮忙报了几个,那年只是试试水。到了大二的夏天,我就以个人的名义去收学生,效益还不错,利润最好的时候是 4000 元/小时。
公司是在 2022 年的秋天,我想了一下可以,就把它注册下来了。首先优势就是我们的咨询师团队绝对是最优秀的,第二是我们对于就业市场的了解一定比当地的老师更加丰富。第三个是比较关键的,一旦机构的规模大了起来,导师水平又没有跟上的话,就会变成一种流水线作业。比如 3 个考 500 分的学生,如果是我的话,我会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擅长的学科以及未来的意愿,和 ta 进行沟通来确定这个方案;如果是比较大的机构,而且教师水平一般的话,就会通通地用一个软件把 500 分填进去,出来一套方案。这个方案是完全机械化的,没有那种 DIY 的那种感觉,就是会比较雷同。
一些新一线城市,或者二三线、三四线城市都面临这样的情况。大家都认为孩子的钱是最好赚的,就会导致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什么人都想进来插一脚。这我觉得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整个行业内部都出现了这样的现象。
我打算把这个业务一直当做一个副业来做,因为我不怎么喜欢受束缚,我的主业也不可能会找那种工作压力特别大的。我会找一种比较轻松的工作,然后在最近夏天的这几个月来做这个。把它当做一个比较稳定的副业也是比较好的。
「说白了,第一肯定是为了挣钱。」
我叫郭阳,我现在在大文学校做高考志愿规划师。我是 2020 年第一次高考,2021 年第二次高考。第一年可能没有考得太好,复读了一年,从 2021 年就开始自己研究古内蒙古高考的这个趋势。
我和我的老板武老师是从我第一年高考那年认识的。当时我俩其实没有见过,就是网友,后来就过来了,一直待到现在,就是将近一年了。
那一年是疫情的原因,在家里头停了半年的时间没有去学校。毕竟从 12 月回来,吃了家里的,喝了家里的。本来 2 月就要走了,大家忍耐已经到极限了,突然告诉你不用去了,又忍耐了一个月多,在家里每天混吃混喝。后来不行了,发现得出去挣点钱了。
郭阳:之前只是单纯听说过这个东西很挣钱(笑)。
佳勋:笑死,这听谁说的?
郭阳:所有人都在说,当时 2020 年身边老师们也在说这个东西暴利。但是其实你真正做这个东西就发现并没有,你会费很多的辛苦去操这个心。
第二个就是相对可能没有那么累吧。它不像真正去外面做服务员那些兼职,要轻松一点。考虑到这两个因素,而且大家都是刚报考过来,对这些东西还是蛮了解的,所以就是一个现成的东西。
佳勋:所以这个活你准备干多久?
郭阳:起码干完大学吧。因为我是准备大四出国留学的,出了回来可以继续嘛。等过两年就要研究一套新的报考了。
「我可以比较确定地认为 3+1+2 更适合我自己。」
我叫刘呀,现在是就读于东华大学的一名大二的学生,我是在 2021 年毕业的。
当年中意的学校武汉理工,它的专业在我们那一年突然发生了一个改变,我当时想选的一个专业,它被并到了一个大类专业里,会有分数比较高的同学去跟我竞争。我自己现在在学的,也是我当时比较中意的专业,就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但武汉理工当年只给了我们省 1 个名额。
报考到最后 3-5 分钟的时候,我把自己放到武理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个专业里面刷新,第一次我是第一位;过 10 秒钟再刷新,突然就有人进来,我就变成了第二位。我的排名就会一、二、一、二的变化。
所以我当时觉得武理对我来说风险太大了,还是怕脱档,所以就在关键时刻把自己放到了东华。因为东华我选的本专业它是招生两个人,我会在一二之间徘徊,就比较稳妥。
遗憾那肯定是有的。因为我心仪的武汉理工,最后那两个专业都只招一个人,很遗憾最后我们这个分段的所有人都没有填那两个专业。可能都是大家都害怕风险,因为一旦从这两个专业掉出去,可能后面那些道路运输类的专业大家都不是特别感兴趣。
我觉得宏观上讲,每一个制度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对于我个人来言,我可以比较确定地认为「3+1+2」更适合我自己,我可以选择一个文科两个理科,或者两个文科一个理科,这样对我来说选择的面向可能适应更广一些。
然后对于我们这个制度来说的话,就只能说是时代中一抹小小的变样。它存在的状态比较神奇,可能之后很多人也不会再理解,居然曾经有一种这么神奇的报考模式在中国的这个大陆的教育系统内存在过。
更多采访手记将
点击链接了解订阅方式
标签: